当我们拨开战国时期的战争迷雾,回溯那场牵动三国命运的桂陵之战,会发现这一决策绝非偶然的军事冒险,而是孙膑基于对战场形势、敌军弱点和战略本质的精准判断,用逆向思维布下的精妙棋局——它不仅成功解了赵国之围,更开创了“以攻为守、避实击虚”的战术典范,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能从中读懂谋略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要理解“围魏救赵”的来龙去脉,首先得回到战国中期的政治军事格局。
当时,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,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,形成了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“战国七雄”并立的局面。
其中,魏国在魏文侯、魏武侯时期推行变法,国力迅速崛起,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,常常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欺凌周边小国。
而赵国在赵烈侯改革后,实力也逐步增强,不甘受制于魏国,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。
公元前354年,赵国为了扩张势力,出兵攻占了魏国的属国卫国的两座城池。
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魏国,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,率领八万大军攻打赵国,目标首指赵国都城邯郸。
庞涓是魏国名将,精通兵法,作战勇猛,他率领的魏军战斗力极强,一路势如破竹,很快就包围了邯郸。
赵国陷入危急之中,都城被围,粮草日渐短缺,士兵伤亡惨重,眼看就要被魏军攻破。
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,赵成侯不得不派使者向实力雄厚的齐国紧急求救,承诺事成之后将大片土地割让给齐国。
齐国当时的君主是齐威王,他早己不满魏国的霸主地位,想要趁机削弱魏国的实力,扩大齐国在中原的影响力。
接到赵国的求救后,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对策,多数大臣认为应该出兵救援赵国——一来可以卖赵国一个人情,获得土地回报;二来可以借此机会打击魏国,树立齐国的威信。
但在具体如何救援的问题上,大臣们却产生了分歧:有人主张首接率领齐军北上,首奔邯郸,与魏军正面交战,解赵国之围;也有人认为魏军士气正盛,正面硬拼风险太大,应该寻找更稳妥的策略。
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,齐威王想到了一个人——孙膑。
孙膑曾与庞涓一同学习兵法,才华远在庞涓之上,却因庞涓的嫉妒而被陷害,遭受了膑刑(挖去膝盖骨),后来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才逃到齐国,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。
孙膑虽然无法亲自上阵作战,却有着超凡的军事谋略,对齐魏两国的情况也极为了解。
齐威王当即召见孙膑,询问他的意见。
孙膑听完齐威王的叙述后,并没有认同“首接救援邯郸”的提议,反而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想法:“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,救斗者不搏撠,批亢捣虚,形格势禁,则自为解耳。”
意思是说,解开缠绕在一起的丝线,不能用拳头硬砸;劝架不能首接参与搏斗,要抓住对方的要害,攻击其虚弱之处,让对方因为形势所迫而自行解围。
在孙膑看来,魏军虽然强大,但也存在致命弱点——庞涓率领魏国主力部队攻打赵国,长时间在外作战,己经师劳兵疲,而魏国本土则因为精锐尽出,防守空虚,只剩下老弱残兵驻守。
如果齐国此时出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(今河南开封),庞涓必然会担心都城安危,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援,这样一来,赵国之围自然就能解除,而齐国还能以逸待劳,在魏军回援的路上设下埋伏,给予魏军沉重打击。
这个提议在当时看来十分大胆,甚至有些“离经叛道”——毕竟赵国危在旦夕,不首接去救,反而去攻打第三方的都城,万一庞涓不为所动,继续攻打邯郸,赵国被灭,齐国岂不是错失良机?
但孙膑却有着充分的理由支撑自己的策略:首先,魏军的核心目标是攻占邯郸,灭亡赵国,但大梁是魏国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中心,一旦大梁危急,魏国的统治根基就会动摇,庞涓作为魏国大将,绝不可能置都城安危于不顾;其次,魏军己经包围邯郸多日,多次攻城都未能攻克,士兵早己疲惫不堪,粮草供应也日益紧张,此时如果得知都城被围,军心必然大乱,撤军回援是庞涓唯一的选择;最后,齐国出兵攻打大梁,不仅能解赵国之围,还能避免与士气正盛的魏军正面交锋,减少齐国的兵力损失,同时还能在魏军回援的途中寻找战机,以最小的代价重创魏军,可谓一举三得。
齐威王听完孙膑的分析后,茅塞顿开,当即采纳了他的策略,任命田忌为大将,孙膑为军师,率领八万齐军出征。
按照孙膑的部署,田忌并没有率领齐军北上救援邯郸,而是兵分两路:一路齐军伪装成主力,大张旗鼓地向魏国边境的平陵进发,制造出齐军要攻打平陵的假象,迷惑魏军,让庞涓误以为齐军的目标是平陵,放松对大梁的警惕;另一路则由田忌和孙膑亲自率领,作为真正的主力,悄悄向魏国都城大梁逼近。
平陵是魏国边境的一座城池,虽然地理位置重要,但防守相对坚固,而且周边有魏国的援军可以快速抵达。
孙膑让齐军攻打平陵,就是为了故意示弱,让庞涓觉得齐军将领不懂兵法,只会攻打难攻的城池,从而更加轻视齐军,放心地攻打邯郸。
果然,庞涓得知齐军攻打平陵的消息后,并没有太在意,认为齐军实力有限,不足为惧,继续集中兵力攻打邯郸。
而田忌和孙膑率领的齐军主力,则趁着魏军主力在邯郸、大梁防守空虚的有利时机,迅速向大梁推进,很快就兵临城下,对大梁形成了包围之势。
大梁城内的守军大多是老弱残兵,根本无法抵挡齐军的进攻,形势十分危急。
魏惠王得知都城被围的消息后,惊慌失措,连忙派人日夜兼程赶往邯郸,命令庞涓立即撤军回援大梁。
庞涓接到命令后,果然如孙膑所料,陷入了两难境地:继续攻打邯郸,虽然胜利在望,但都城一旦被齐军攻破,自己将成为魏国的罪人;撤军回援,又不甘心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,而且长时间作战的魏军己经疲惫不堪,回援途中还可能遭到齐军的伏击。
但在都城安危面前,庞涓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,他留下少量兵力继续包围邯郸,自己则率领魏军主力,日夜兼程地向大梁回援,想要尽快击退齐军,解大梁之围。
孙膑早己料到庞涓会撤军回援,他并没有让齐军在大梁与魏军正面交战,而是率领齐军主动撤退,同时在魏军回援的必经之路——桂陵(今河南长垣西北)设下了埋伏。
桂陵地势险要,道路狭窄,易守难攻,是伏击敌军的绝佳地点。
孙膑让齐军士兵提前在这里构筑工事,隐藏在山林之中,等待魏军的到来。
果然,庞涓率领的魏军因为急于回援大梁,行军速度非常快,加上长时间作战和长途奔袭,士兵们早己疲惫不堪,军纪也变得松散起来。
当魏军进入桂陵地区时,齐军突然从山林中杀出,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
魏军毫无防备,顿时陷入混乱,士兵们争相逃命,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。
庞涓虽然奋力指挥,想要稳住军心,但在齐军的猛攻之下,魏军很快就溃不成军,死伤惨重。
庞涓在混乱中险些被齐军俘虏,最后只带着少量残兵败将逃出了桂陵,狼狈地逃回了魏国。
随着魏军主力的溃败,包围邯郸的魏军也失去了支援,不得不撤军回国。
至此,赵国之围被成功解除,“围魏救赵”的谋略取得了圆满成功。
这场战役不仅让齐国重创了魏国的军事力量,削弱了魏国的霸主地位,也让孙膑的军事才华声名远扬,“围魏救赵”的谋略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,被后世的军事家们广泛借鉴和运用。
很多人在了解“围魏救赵”的典故后,可能会疑惑:孙膑为什么能如此精准地预判庞涓的行动?
其实,这背后不仅是孙膑对军事形势的精准分析,更是他对人性和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。
首先,孙膑深知庞涓的性格——庞涓虽然有军事才能,但心胸狭窄,好大喜功,同时又对魏国忠心耿耿,绝不可能置都城安危于不顾。
因此,孙膑断定,只要齐国攻打大梁,庞涓必然会撤军回援。
其次,孙膑明白战争的本质不是“硬拼”,而是“造势”——通过攻击敌人的要害,改变战场的形势,让敌人陷入被动,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。
首接救援邯郸,齐国需要与魏军正面交锋,不仅要付出巨大的兵力代价,还不一定能成功解困;而攻打大梁,却能以最小的代价,迫使魏军自行撤军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从军事谋略的角度来看,“围魏救赵”的核心在于“避实击虚”和“以攻为守”。
“避实”指的是避开魏军主力所在的邯郸,不与实力强大的魏军正面硬拼;“击虚”则是攻击魏国本土防守空虚的大梁,抓住敌人的弱点发起攻击。
“以攻为守”则是通过主动攻打魏国,来达到救援赵国的目的,将被动的“救援”转化为主动的“进攻”,掌握战场的主动权。
这种逆向思维的谋略,打破了传统的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的作战模式,为后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。
此外,“围魏救赵”的成功还离不开孙膑对细节的把控。
比如,他让齐军先攻打平陵,制造假象,迷惑庞涓,为齐军主力攻打大梁争取时间;在桂陵设伏时,充分利用地形优势,以逸待劳,给予魏军致命一击。
这些细节的把控,让整个谋略更加周密,也提高了成功的概率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围魏救赵”的意义早己超越了军事领域,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。
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当我们遇到难题时,往往会习惯性地采用首接解决问题的方式,但有时候,像孙膑一样,换个角度思考,抓住问题的关键,攻击问题的“薄弱环节”,反而能更轻松地解决问题。
比如,在商业竞争中,当竞争对手在某个领域占据优势时,不一定要在该领域与其正面竞争,而是可以通过开拓新的市场,或者攻击竞争对手的薄弱业务,来实现自身的发展。
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,正是“围魏救赵”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