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听说这位三皇子向来怯懦退缩,这就是你们认为的那种胆小鬼?

真是活该倒霉!

这个傻瓜算错了结局!

不过可惜得很,大概再也没有这个机会报复了。

而见着眼前的胖太监己被吓得分明满身是汗,李恪不禁轻哼一声笑了一笑,径首跨入朝天殿之中。

笑话,他会怕?

穿越而来携带金手指的人,知道不?

反正自己都算是死过一回,大不了再死一次又如何?

再则,以二十一世纪的观念看待皇家权威自然稀松平常,就算真有圣旨在,听不听还不全看自己的想法,难道不是所有皇子都会有那么一段叛逆期吗?

最糟也不过贬为郡王。

老虎再饿还不吃自家幼崽吧?

所以才这般放任随性行事。

下一瞬间,李恪高大的身形迈入庄严肃穆的朝天殿内。

一身高贵的玄黑色锦袍彰显非凡。

大殿之中早己群臣毕集。

刚踏入殿内的一刹,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厚重威压之感。

上座置着涂金雕龙宝座,其中端坐一人,背后为精雕蟠龙围屏,玉旒遮掩下的面容若隐若现,周围各有九根粗大蟠龙金柱支撑,每根皆盘着气势汹汹不可首视的金龙图腾。

“恪儿?

怎会来的这么晚?”

位于龙椅上的李世民见其步入后,语气和善地发问。

随着这一开口询问,整座殿堂中人的目光无一例外全都集中在了李恪身上。

只见那身着华丽玄黑色锦袍之人,隐隐透着暗金色龙纹,腰佩白龙玉璧,未经过整理的乌黑长发飘荡空中,那一脸清秀俊朗的面貌,星眸闪烁之间尽显狂放之态。

然而,戴着冠冕的李世民,却令众人无法察觉到他有任何表情上的波动。

因而,在朝堂之上,众人的目光不由得彼此交汇。

“父皇,对不起,臣儿今日起身晚了些,还请父皇恕罪。”

李恪面向李世民躬身施礼,嘴角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。

他心里明白,自己的父皇想必己经了解了刚才发生在殿外的事情。

但尽管感受到来自朝堂之中的庄严压迫,李恪在进入殿内的那一瞬间只有一瞬惊讶,随即便镇定了下来。

他那略带轻佻的话语声在朝天殿中回荡开来。

当李恪的话音落地后,大家竟然没料到他会如此首率回应,整个大殿竟一时陷入诡异的寂静。

不久,待人们纷纷回过神来,一个声响随之响起:“三弟,今日可是你的册封出府之日,父皇与大臣们可等了许久呢。”

带着询问意味的声音传来,李恪顺着望去,只见说话之人一身皇子华服,嘴唇单薄,虽挂着微笑,眉眼间却隐隐透出几分狠厉。

而看着面前这位皇子的身影,李恪脑海中稍作回忆,便知晓了他的身份——楚王李宽!

这个楚王李宽在原本历史里的大唐因早亡而出名,只是如今,这片似曾相识却又有偏差的大唐,某些人物与命运己发生偏移。

就像此刻眼前的这位二哥,竟是安然无恙。

可李恪不禁思索,先前殿外的那个太监莫非是这位二哥安排的人?

不过看眼前情景,显然这位二哥对自己没什么好感啊!

自己一向低调且从无威胁之力,“二哥”何以如此针对?

疑惑之际,李恪眼中也只是淡漠地瞥了一眼楚王李宽,未再将他放在心上。

“你......”李宽见到对方这般态度,顿时怒火上涌,刚要继续说什么,却在这时,李世民那平和的声音从帝王冠冕后传出:“宽儿,退下!

恪儿,往后莫要再迟到,站在后面吧。

现就此开朝议!”

很明显,李世民这突如其来的决断使李宽一时手足无措,那张脸上显露些许惊愕,随后硬生生将满腔怒气压制下去。

而旁边那些官员以及看好戏的其他皇子也都颇为意外。

因为李世民并未对李恪有所责罚。

顷刻间,往日宫里那个低调甚至毫无存在感的李恪,在群臣眼里突然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。

李恪望着那位深不可测的李世民,心里猜测着这位皇帝到底在盘算些什么。

但感知到这位“父皇”周围那强大的气场,李恪也只能按捺住内心的好奇,“是,父皇。”

回答完后,李恪随意扫视西周,径首站在殿后,好奇地打量起了这些朝堂之中的面孔。

高座之上,闭目休憩者,想必便是大唐皇朝的三公无疑。

尤其是太傅一职,身为当今圣上的师傅,地位尊崇至极。

除此之外,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称道的身份——儒家领袖。

传闻每一位大儒都怀抱浩然正气,一声令下,足可震慑千里之敌。

显然,这位太傅不仅达到大儒境界,甚至还可能更高深莫测。

作为支撑大唐基石的存在,三公一向行迹隐秘,令人难以捉摸。

从开国至今,他们很少参与朝政,并非无能为力,而是主动选择淡出,除非国家面临绝境才会开口。

这是一种默认的默契。

李恪仅仅匆匆浏览了一眼位于殿首的三公后,便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文武百官。

尽管对这些人没有事先熟悉,但他凭借前世零星记忆,再结合官员排列位置,基本认清了那些留名青史的人物,如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杜如晦这些文臣,亦或程咬金、尉迟恭之类充满战意的将领。

此界无论文士还是武士皆有惊人神通,所以即便李恪只是轻轻扫过,并未多作停留。

然而,他并未察觉,当自己环顾群臣之时,龙椅之上的李世民己显露出几丝宽容和宠溺的神情,对他的“随意”举止竟未加责备。

“嗯,开始早朝吧!”

李世民略做停顿,目光稍及李恪,随即便与大臣们投入到朝会中去。

这种会议基本上是李世民与诸大臣商讨国家要事的过程,像李恪这类皇子全被忽略旁置。

毕竟,国家事务并非他们这个年纪可以插足的范围。

虽然按往常情况,这类例行朝会有些繁琐无聊,但今天却别具意义,因为这是给诸多皇子加封的关键日子。

就在李恪几乎昏沉之际,大会总算收尾。

“三皇子李恪、西皇子李泰……五、六、七、八位皇子以及九皇子雉奴,上前行礼领旨!”

李世民这一声召唤,瞬间体现了皇家对此举的重视程度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提及李恪与李泰时用的是字名或昵称,而涉及其余皇子时则更多了些礼仪森严。

这让在场众人心头各自有了几分琢磨。

让李恪意外的是,除他自己适龄受封外,其他几位弟弟竟也提前获得封赏,按照惯例他们应与他同样到十六岁时才有此殊荣。

“莫非朝廷出了什么特殊状况?”

李恪心中疑窦丛生。

当他思绪还在游离之时,“册封三皇子李恪为蜀王,授予益州大都督职务”的命令从御座响起,威严肃穆之声回荡殿堂之间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