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
《莲台月照凡人影》第一章:破庙雨歇见青莲陈冬摔进泥坑时,终于肯承认自己走投无路了。

雨是瓢泼的,砸在破庙的瓦砾上噼啪响,溅起的泥点子糊了他半张脸。他刚从工地跑出来,

包工头卷着工资没了影,兜里只剩两个干硬的馒头,还在刚才躲雨时掉进了泥里。

破庙是真破,四壁漏风,神像塌了半边,只剩个泥塑的底座,上面长着半尺高的草。

陈冬缩在墙角,把湿透的外套脱下来拧水,水珠子落在地上,很快积成一小滩。“操。

”他骂了句脏话,声音被雨声吞了一半。二十二岁,没学历没手艺,跟着老乡来城里打工,

以为能挣点钱给家里还账,结果钱没见着,连回家的车票钱都没了。雨下到后半夜才小了些,

变成淅淅沥沥的毛毛雨。陈冬冻得睡不着,裹紧外套站起来,想找块能挡风的破木板。

刚走到塌了的神像旁,脚踢到个硬东西,弯腰一摸,是个布包,沉甸甸的。

他把布包拖到墙角,借着微弱的天光打开——里面是尊玉像,巴掌大,青白色的玉,

雕的是个菩萨,盘腿坐在莲台上,眉眼低垂,手里捏着串念珠。玉像底下压着张黄纸,

上面写着三个字:“暂寄此,三日后取。”陈冬愣了愣。这玉像看着就值钱,要是卖了,

别说回家车票,连家里的账都能还上一半。他咽了口唾沫,指尖刚碰到玉像,

突然觉得指尖一凉,像触到了冰,又像有股暖流顺着指尖往心里钻。“不能动。

”他猛地缩回手。小时候奶奶常说,神像不能乱碰,尤其是别人寄放的。他把布包重新包好,

塞回神像底座后面,又用草盖了盖。后半夜睡得不安稳,总梦见那尊玉像,

梦里菩萨的眼睛好像动了,正看着他。第二天雨停了,太阳出来了。

陈冬揣着仅剩的一个没掉进泥里的馒头,打算去车站碰碰运气,看能不能蹭车。刚走出破庙,

就看见个穿白衣服的女人站在庙门口。女人长得极好看,不是城里姑娘那种艳,是素净,

白裙白鞋,头发用根木簪束着,手里拎着个竹篮。她看见陈冬,微微颔首:“请问,

你见过一个布包吗?青布的,里面是尊玉像。”陈冬心里咯噔一下,

指着庙里面:“在……在塌了的神像后面,我没动过。”女人笑了笑,那笑容像雨后的山雾,

软乎乎的:“多谢你。”她走进庙,很快拿着布包出来了,玉像被她握在手里,

阳光照在玉上,透亮得能看见里面的纹路。陈冬盯着玉像看,突然发现,这玉像的眉眼,

竟和眼前的女人有几分像。“你是……丢玉像的人?”他问。“是我暂寄的。

”女人把布包放进竹篮,“看你气色,像是遇到难处了?”陈冬脸一红,

低下头:“老板跑了,没钱回家。”女人从竹篮里拿出个油纸包,

递给他:“这里有几个素饼,你先垫垫。”又拿出一张纸,是张车票,

终点站就是他老家县城,日期是今天下午。“这……我不能要。”陈冬赶紧摆手。“拿着吧。

”女人把车票塞到他手里,“算我谢你替我看了玉像。”她顿了顿,看着他的眼睛,

“遇到事别慌,往前走,总有路。”陈冬握着车票,手心发烫。他想问问女人名字,

女人却转身走了,白裙飘在风里,像朵云,没几步就拐过路口,不见了。他低头看车票,

票根背面写着两个小字:“莲心。”那天下午,陈冬坐着火车回了家。站在村口,

看着熟悉的老槐树,他摸了摸兜里的素饼,还温乎。

第二章:莲影入梦渡厄难家里的日子比陈冬想的还难。爹前年摔断了腿,一直躺床上,

娘天天去地里干活,腰都累弯了。看见陈冬回来,娘抹着眼泪骂他:“你咋才回来?

包工头跑了咋不早说?家里快揭不开锅了!

”陈冬把莲心给的车票钱他偷偷换了现金塞给娘,没说玉像的事,只说遇到个好心人。

接下来几天,陈冬四处找活干,可村里穷,没什么活计。村东头的王婶说,后山有个采石场,

招临时工,就是累,工资还低。陈冬咬咬牙,去了。采石场在半山腰,活儿是真累,

抡着锤子砸石头,一天下来,胳膊都抬不起来。晚上躺在工棚的硬板床上,浑身疼,

他总想起那个叫莲心的女人,想起她递素饼时的样子。干了半个月,发了点工钱,

陈冬给爹买了点药,剩下的全给了娘。娘看着钱,叹口气:“要是能多挣点就好了,

你爹的腿得去城里大医院看,村里的郎中不行。”陈冬心里堵得慌。他知道,可他没本事。

那天晚上,陈冬做了个梦。梦里又见到了莲心,她还是穿白裙,坐在莲台上,

跟那尊玉像一样。“采石场危险,别去了。”她开口说,声音软软的。“不去咋挣钱?

”陈冬急道。“村西头老井旁,有株老枸杞,根下埋着东西,你去挖出来。

”陈冬刚想问埋着啥,梦就醒了。天刚亮,他半信半疑地起床,往村西头去。

老井旁确实有株老枸杞,长得歪歪扭扭的,村里人谁都没在意。陈冬拿了把小铲子,

在根下挖了挖,没挖几下就碰到个硬东西,挖出来一看,是个陶罐子,里面装着几十枚铜钱,

还有块银元宝,都锈得不成样子,但能看出是老物件。他吓了一跳,赶紧把东西埋回去,

跑回家跟娘说。娘也愣了,半晌才说:“这怕是以前老辈人藏的,咱不能动别人家的东西。

”“可梦里……”陈冬没说下去。后来还是爹说:“先去问问村支书,要是没人认,

就交上去,说不定能换点钱。”村支书来看了,说这老井是集体的,没人认,

让陈冬交到县里文物局。文物局的人来了,鉴定说铜钱是清代的,银元宝是民国的,

不值大钱,但文物局给了陈冬一千块钱奖励。一千块,在村里不算少了。娘拿着钱,

抹着眼泪说:“是遇到贵人了。”陈冬没说梦的事,但他知道,是莲心帮了他。没过几天,

采石场真出事了。山腰塌了,埋了三个人,幸亏陈冬没去。他站在村口看着救护车开过去,

心里后怕,又有点暖。没了采石场的活,陈冬更愁了。这天,他去镇上给爹买药,

路过一家花店,看见门口贴着招工启事,招送货的,管吃住,工资还不低。陈冬进去问,

老板是个中年女人,姓刘,看陈冬老实,就让他留下试试。活不重,

就是骑着三轮车给镇上的花店、礼品店送花,有时候也送城里。陈冬干得挺上心。

刘老板人不错,知道他家难,常多给点工钱。有天送花去城里的“静心茶舍”,

茶舍老板是个老头,看见陈冬,愣了愣:“你这孩子,身上有股清净气。”陈冬没懂。

老头泡了杯茶给他:“我这茶舍缺个帮忙的,管吃住,工资比你送花高,你愿意来吗?

”陈冬犹豫了。送花虽好,但离家里近,能常回去看爹。晚上又梦见莲心了。她坐在莲台上,

手里转着念珠:“去茶舍吧,能学东西。”“学啥?”“学怎么让心定下来。”陈冬醒了,

想了一晚上,第二天跟刘老板辞了职,去了静心茶舍。茶舍在城里老街上,不大,就三间房,

卖茶,也供人喝茶。陈冬跟着老头发货、泡茶、收拾屋子。老头姓温,懂茶,也懂些字画,

常教陈冬认茶,说茶要慢慢泡,心要静,不然泡不出味道。陈冬学得认真。他发现,

自己以前总慌慌张张的,现在跟着温老头,慢慢也沉下心了。工资确实比送花高,

他每个月都寄钱回家,娘说爹的腿好多了,能拄着拐杖走路了。这天,温老头拿出个盒子,

里面是块普洱茶饼,年代久远。“这茶得找个懂行的人来评评,”温老头说,

“我认识个朋友,在城郊莲心庵,她懂茶,你送去让她看看。”“莲心庵?”陈冬心里一动。

“是座小庵堂,就一个师太,法号也叫莲心。”陈冬的心怦怦跳。他拿着茶饼,

骑着温老头的自行车往城郊去。莲心庵在山脚下,很小,就一个院子,几间瓦房,

院门口种着不少莲花,虽然不是花季,叶子也绿油油的。庵堂门口没锁,陈冬推开门进去,

听见里屋有诵经声。他站在院子里等,诵经声停了,出来个尼姑,穿灰布僧袍,

头发剃得光光的,眉眼……竟真的和他见过的那个白裙女人一模一样。“施主找谁?

”尼姑合掌问,声音就是他梦里听到的那个。陈冬握紧手里的茶饼,

嗓子有点干:“温……温老先生让我送茶来,请师太评评。”莲心师太接过茶饼,

笑了笑:“进来坐吧。”庵堂里很干净,供着尊观音像,也是青白玉的,

和他在破庙见过的那尊很像。莲心师太泡了茶,茶汤红亮,香气醇厚。“这茶是好茶,

存了二十年了。”她轻声说。陈冬没心思喝茶,盯着她看:“师太……我以前见过你。

”莲心师太端茶杯的手顿了顿,抬眼看他:“在哪见的?”“在乡下破庙,你穿白裙,

给了我车票和素饼。”师太笑了,眉眼弯弯的:“那是幻相,施主记混了。”陈冬不信,

又说:“你还托梦给我,让我挖老枸杞根下的东西,让我来茶舍……”师太没否认,

只是说:“施主心善,应得这些。”她给陈冬添了点茶,“温老先生是好人,

你跟着他好好学,以后会有出息的。”陈冬还想问,师太却起身:“施主请回吧,

茶饼我留下了。”他只好站起来,走到门口,回头看,师太站在庵堂门口,阳光照在她身上,

像蒙了层光。“师太,”他忍不住问,“你真的是……观音菩萨吗?”师太没说话,

只是合掌,轻轻说了声:“阿弥陀佛。”第三章:莲心庵里悟尘缘从那以后,

陈冬常借着送东西的由头去莲心庵。有时候送茶叶,有时候送温老头画的画,

有时候就是去看看。莲心师太从不拒人,每次都泡好茶,跟他说说话。她不说自己是谁,

只跟他讲些道理,说人这一辈子,就像泡茶,刚开始浮着,后来慢慢沉下去,才能品出味道。

陈冬听着,慢慢也懂了些。他在茶舍干得更用心了,温老头开始教他辨茶、制茶,

甚至教他写毛笔字。陈冬以前没读过多少书,写字歪歪扭扭的,练了半年,竟也像模像样了。

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起来,爹的腿能下地走了,娘也不用那么累了。

娘总说:“是你遇到了活菩萨。”陈冬没反驳,他觉得,莲心师太就是。这天,

茶舍来了个客人,西装革履的,看着像个老板,一来就点了最贵的茶。陈冬给泡茶,

客人打量他,突然问:“你叫陈冬?”陈冬愣了:“您认识我?”“我是周明,

以前跟你一起在工地干活的。”客人说。陈冬想起来了,周明以前是工地的会计,

后来跟包工头一起跑了。他心里咯噔一下,没说话。周明笑了笑:“你别紧张,

我不是来害你的。包工头卷钱跑了,我没跟他走,后来自己做点小生意。

我听说你找了好活计,特地来看看。”陈冬还是没说话。周明喝了口茶:“其实,

当初包工头卷钱,我是知道的,但我没敢说。后来心里一直过意不去,

尤其是听说采石场出事,你没去,我更觉得你是个好人。”他从包里拿出个信封,

“这里面有五千块钱,是当初欠你的工资,还有我赔罪的钱,你收下。”陈冬看着信封,

没接:“工资我收下,赔罪的钱不用。”“收下吧。”周明把信封塞给他,“我知道你家难,

这点钱不算啥。对了,我最近开了个农产品店,想找个懂行的人管进货,你要是愿意,

来帮我,工资比茶舍高。”陈冬犹豫了。他挺喜欢茶舍的,但周明给的工资确实高,

能更快给爹治病。晚上他去莲心庵,跟师太说了这事。师太正在院子里浇花,听他说完,

笑了笑:“去哪里都行,关键是心要定。不管做什么,对得起自己就行。”“那我去吗?

”“周明虽有错,但肯回头,也是难得。你去帮他,既为自己,也算帮他。

”师太递给他一小包莲子,“这是今年新采的,回去煮粥喝,安神。”陈冬拿着莲子,

心里有了主意。他跟温老头辞了职,温老头没怪他,只说:“不管去哪,别忘了泡茶的道理。

”去了周明的店,陈冬才知道,周明开的是网店,卖村里的土特产,小米、花生、枸杞,

都是从乡下收来的。陈冬懂这些,跟着周明去乡下收东西,看品质,讲价钱,做得很上心。

周明对他也实在,工资按时发,还常给他放假回家。没过半年,网店就做起来了,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