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在《左传》《周书》《墨子》《楚辞》里都有记载,大概是这样:大禹的儿子启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。
他死后,五个儿子闹内讧,这就是"五观之乱"。
太康因为这个丢了王位,被有穷国的后羿给夺了权。
太康传位给弟弟仲康,仲康又传给自己儿子相(这时候夏朝只是丢了王位,国君还在传)。
后羿也是个不靠谱的,整天打猎玩乐,结果被手下寒浞给杀了。
寒浞霸占了后羿的老婆小妾,生了俩儿子:一个叫浇,一个叫豷。
这时候夏朝靠着同姓的斟灌、斟寻两个诸侯国撑着。
寒浞派浇把这俩国都灭了,还把夏王相也给杀了。
相的老婆是仍国的公主,当时正怀着孕,跑回娘家生了个儿子叫少康。
少康在仍国当了管畜牧的官。
寒浞听说这小子有本事,就派浇去抓他。
少康赶紧逃到虞国,虞国国君把俩闺女都嫁给他,还封了块叫纶的地给他。
有个叫靡的忠臣,当初后羿死时就逃到有鬲氏那儿去了。
这会儿他召集斟灌、斟寻的残部,把寒浞给灭了。
少康干掉了浇,他儿子杼又灭了豷,有穷国就这么完蛋了。
虽然这事儿听着像神话,但大概脉络还是清楚的,能帮我们了解夏朝的情况。
以前那些关于地名的解释都不太靠谱。
《左传》说后羿从鉏搬到穷石,还说他是"借着夏朝百姓的力量夺了夏朝的权",说明穷石就算不是夏朝都城,也离得不远。
《路史》说安徽霍邱那边有个穷谷、穷水,就是有穷国地盘。
《汉书》注里说,有穷国是偃姓,皋陶的后代。
按《史记》记载,皋陶的后代都封在安徽六安一带。
"过"这个地方查不着在哪儿。
"戈"据《左传》说是在宋国和郑国之间。
仍国就是《春秋》里写的任国,在现在山东济宁。
虞国应该是舜的后代,老说法是在河南虞城。
《周书》把太康兄弟五个叫"殷之五子",还说老天爷可怜大禹,派了个叫彭寿的来帮夏朝收拾局面。
这个"殷"应该就是后来的亳殷,在河南偃师。
彭寿可能是彭城(今徐州)那边的诸侯。
根据《世本》记载,大禹定都在阳城,就是现在河南登封县那一带。
但要说夏朝这么快就往西迁,可能不太现实。
从太康到少康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来看,夏朝的老家应该是在安徽西部,后来才慢慢往河南那边挪,最后到了《周书》里说的"从洛汭到伊汭"那块地方。
所以阳城作为都城,应该是夏朝后期的事,不是大禹那时候的事。
从六安搬到霍邱,地势更高一些,可能是为了躲避苏北鲁南的水灾,后来又因为打仗才往西北方向迁到河南,这样解释比较合理。
不过那时候东边的势力也不弱,所以后来夏朝还是被商朝给灭了。
商朝的始祖叫契,封地在商。
郑玄说是在陕西商县,这也太远了点。
《史记》说从契到成汤迁了八次都,《世本》说契住在蕃,他儿子昭明住在砥石,昭明的儿子相土住在商丘,扬雄说成汤搬了五次家最后定在亳,加起来正好八次。
蕃就是汉朝的蕃县,现在山东滕县;商丘就是后来宋国的都城,现在河南商丘。
其他五次搬迁地点不太清楚。
根据《吕览》记载,汤曾经住在郼,就是现在的河南滑县。
《春秋繁露》说汤在洛水北边建都,应该就是亳殷那个地方。
《诗经》里提到汤打败了韦、顾、昆吾,最后灭了夏桀。
顾在山东范县,昆吾最早在河南许昌,后来好像又搬到了河北濮阳。
《史记》说汤亲自带兵打昆吾,接着打桀,桀在有娀之虚被打败,逃到鸣条。
《左传》说桀在有仍开会,有缗背叛了他,有仍就是有娀。
鸣条是舜去世的地方。
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看...商朝大概是从现在的山东、河南交界那块儿发展起来的。
商汤先搞定河南北部,再往南打夏桀,夏桀被打败后是往东南方向跑的。
你看他往东逃而不是往西跑,说明那时候洛阳以西的地方还没开发呢。
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夏朝传了17代,商朝传了30代。
商朝代数多,可能是因为他们实行"哥哥死了弟弟接班"的制度。
后来鲁国在庄公之前、吴国也都有这种继承方式,这也说明商朝是从东方起来的。
商朝留下的记载比夏朝多点。
《史记》里说,商汤之后,第西代的大甲、第九代的大戊、第十三代祖乙、第十九代盘庚、第二十二代武丁都是好君主,特别是武丁时期最强大。
商朝老搬家:第十代仲丁搬到隞(现在河南荥泽县附近);第十二代河隞甲住相(现在河南内黄县);第十三代祖乙搬到邢(现在河北邢台);到盘庚才搬回商汤的老家亳殷。
第二十七代武乙又搬去河北。
现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那个出甲骨文的地方,史学家考证可能就是"殷墟",不知道是不是武乙时候的都城。
最后一个君主纣王住在朝歌(现在河南淇县)。
总的来看,商朝都城都在现在河南省内的黄河两岸转悠,跟最早商汤在郼建都的格局差不多。
到了周朝,势力范围就往西北方向扩展了。
周朝的老祖宗叫弃,是舜帝时候管农业的官,封在邰这个地方。
传了好多代,到了不窋这辈丢了官,跑到戎狄那边去了。
后来又传到公刘,住在邠地,还是种地过日子。
再传十代到古公亶父,又被狄人欺负,搬到岐山脚下住。
按老说法,邰就是现在陕西武功县,邠是陕西邠县,岐是陕西岐山县。
不过钱穆先生有新说法,他说《左传》里提到的台骀封在汾川,《周书》里说武王在汾地高处看商朝地盘,这个"汾"其实就是"邠",邰这地名也是从台骀来的,都在山西那块儿。
亶父翻过梁山到岐山,梁山在陕西韩城县,岐山应该离梁山不远。
这么看的话,后来文王住的丰、武王住的镐(在陕西鄠县),就不是往东走,反而是往西去了。
黄河、汾河下游和渭河一带土地最肥,周人是种地的,往西发展很合理。
古公亶父也叫太王,周朝到他手里才厉害起来。
传给小儿子季历再到文王,孔子说文王那时候己经占了天下三分之二。
文王的儿子武王最后灭了纣王。
文王打败过耆国(在山西黎城县),吓得商朝人够呛。
武王是从孟津(河南孟县南)渡河和纣王打仗的,估计是从潼关那边过来的,这说明周朝是从西往东发展的。
不过武王虽然打赢了纣王,也没把商朝彻底灭掉,把纣王的地盘封给他儿子武庚管,还派自己弟弟管叔、蔡叔去看着。
周武王去世后,他的儿子周成王年纪还小,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朝政。
这时候,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,还有商朝旧贵族武庚都造反了。
根据《周书·作雒解》记载,当时跟着造反的还有徐国、奄国,以及楚国和秦国的祖先。
徐国就是后来的徐国,在泗水一带;奄国就是后来的鲁国;"熊"是楚国王族的姓氏,"盈"就是"嬴",是秦国的国姓。
这说明当时东方的诸侯国都还向着商朝,不服周朝管。
不过周朝这时候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。
周公亲自带兵东征,平定了武庚和管叔、蔡叔的叛乱,灭掉了奄国。
又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去平定了淮夷和徐戎这些地方的叛乱。
之后周朝就把鲁国封给周公,让伯禽去那里当国君;把齐国封给太公望(姜子牙);还在洛阳修建东都。
这样一来,东方的旧势力就被西方新兴的周朝给压服了。
周公平定东方后,据说制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。
他代理朝政七年,等成王长大后就把政权交还给他。
周公死后,还发生了件怪事,叫"雷风之变"。
这事记载在《尚书》的《金縢》篇里:说是当年周武王生病时,周公曾向天祷告愿意代替武王去死,把祷告辞藏在金丝封口的匣子里。
周公死后,成王只用臣子的礼节安葬他。
结果突然电闪雷鸣,刮起大风,庄稼都被吹倒了,大树也被连根拔起。
成王吓坏了,打开金縢匣子看到周公当年的祷告辞,这才知道周公的忠心,赶紧改用天子的礼节重新安葬周公,这场灾祸才平息。
按照郑玄的说法,其实是武王死后三年,成王守孝期满,因为自己年纪小,主动请求周公代理朝政的。
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时,管叔和蔡叔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。
周公为了避嫌,就躲到东都去了。
成王听信谣言,把周公的亲信都抓了起来。
后来发生了打雷刮风的怪事,成王才把周公请回来继续辅政。
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奇怪,但应该不是完全瞎编的。
《左传》里记载,昭公要去楚国时,梦见先祖襄公来送行。
大臣子服惠伯解释说:"襄公生前没去过楚国,所以周公的灵魂来引路;现在襄公己经去过楚国了,就由他来给您引路。
"这说明周公可能去过楚国。
《史记》里也提到周公逃到楚国的事。
我怀疑周公逃到楚国和他手下被抓,可能是发生在周公还政给成王之后的事。
后来不知怎么又回到了周朝。
关于周公的死因也很可疑。
古代人常常因为迷信,在害死人后又去祭祀他的鬼魂,这种事在野蛮时代很常见。
这样看来,两个说法其实可以互相印证。
楚国最初被封在丹阳,这个地方在丹水和淅水交汇处(学者宋翔凤考证过),正好在从武关往东南走的路上。
从周公逃到楚国这件事,我们可以看出周朝早期向南方发展的路线。
周朝最牛的时候是成王和康王那会儿。
后来康王的儿子昭王去南方打仗,结果在汉水那儿翻船淹死了(史记里只说"死在江上",其实是指汉水)。
这事儿让周朝的面子有点挂不住,后来齐桓公打楚国还拿这事说事儿呢。
昭王的儿子穆王是个狠角色,在位时间挺长。
那时候东边的徐国(就是徐偃王那帮人)想造反,穆王就让楚国去收拾他们,把徐偃王给干掉了。
不过穆王死后,周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。
再往后传了五代到厉王,这哥们太残暴,被老百姓赶跑了,在外面流浪了14年。
这期间是周公、召公俩人管事,史称"共和时期"。
厉王死后他儿子宣王接班,虽然号称"中兴",但其实打仗也老输,连山西那边都控制不住了,西边的戎狄部落越来越嚣张。
最后到了幽王那会儿,周朝被西边的犬戎和申国联手灭了。
不过《史记》里写的那些故事太扯了,跟说书似的。
实际情况应该是幽王死后西边还有个"携王",周朝内忧外患,最后只能放弃西边的地盘。
平王没办法,只好在公元前770年搬到洛阳,这就是东周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