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业务员探路生意经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老王把最后一箱沉甸甸的”多功能果蔬清洗机“搬上那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时,裤兜里那部旧手机连着震了三下。

这是他干业务员的第三个月,代理的这款新产品,进价比市面上常见的牌子贵了整整十块钱。

跑了二十七家超市、便利店,磨破了嘴皮子,只有两家勉强答应”代销“——卖不出去还得原封不动退回来,等于白忙活。

傍晚,他蹲在路边小摊扒拉着炒面,听着炒锅滋啦作响,也听着摊主老王的抱怨:”最近邪门了,老有人问有没有现磨的芝麻酱,我这正寻思去哪儿进点货呢……“这句话像颗小石子,砸进老王疲惫的脑子,溅起一点水花。

一个念头,突然冒了出来。

他的目标,锁定了小区门口的”老刘便民超市“。

老板刘叔,五十多岁,在这片开了十几年店,最信的就是街坊邻居嘴里说出来的”需求“。”

钓鱼“行动开始了。

第一天上午:老王的发小大强,趿拉着拖鞋晃进超市。

他拿起一瓶酱油,像是随口一提:”刘叔,你这儿有那种洗水果的小机器没?

就网上挺火那种,插电的。

我媳妇儿非让我买,说洗葡萄草莓特干净,能去农药。

“刘叔正理货,头也没抬:”啥机器?

没进过。

“第二天下午:老王的表姐,拎着个布袋子走进来。

她挑着鸡蛋,语气自然:”刘老板,您这儿有果蔬清洗机吗?

我妈昨天在菜市场听几个老太太聊天,说那东西比用盐水泡管用多了,省事儿。

“刘叔这次抬起了头,眼神里有了点琢磨:”哦?

是不是个挺小的机器?

昨天也有人来问过一嘴。

“表姐赶紧点头:”对对对,就巴掌大小,听说还能洗肉去血水呢!

“付完钱,她像是忽然想起:”哎,刘老板,您要是进了货,可千万给我留一个啊,我过两天来拿!

“第三天一早: 刘叔刚拉开卷帘门,还在琢磨这两天”清洗机“的事儿。

老王背着个双肩包,时机掐得刚好地走了进来。

他没首奔主题,先拿了包烟:”刘叔,来包红塔山。

“付钱时,他”不经意“地瞥了眼旁边货架上的水果:”哟,这葡萄看着真水灵!

就是现在这农药残留…唉,洗不干净吃着是真不放心。

“ 这话像钥匙,一下打开了刘叔的话匣子:”诶,小伙子,你刚说农药残留…你知不知道那个什么…清洗机?

“老王心里乐开了花,脸上却恰到好处地露出惊讶:”刘叔您也知道果蔬清洗机?

巧了,我正好在跑这个业务!

现在这机器卖得可火了,都说去农残效果特别好!

“他顺势从包里掏出样品,麻利地插上电,把刘叔刚洗好准备上架的一小串葡萄放了进去。”

您看,就这么简单!

放进去,按一下,五分钟搞定!

“机器嗡嗡作响,里面的水翻滚着细密的小气泡(其实核心就是个微型震动器,去农残效果和用流水多冲几遍差不多)。

老王早有准备,掏出一份皱巴巴、印着各种复杂图表和英文缩写的”检测报告“递过去:”您瞅瞅,权威机构认证的,超声波深层洁净技术,比手洗强十倍不止!

“那些参数,刘叔根本看不懂,但纸上的红章看着挺唬人。

刘叔拿起机器掂量着,眉头没松开:”这东西……进价多少?

“”给咱超市供货价,60 一台。

“老王报得干脆,”您往外卖,标 100,稳稳当当 40 块利润,不低了!

“”60?

贵了点吧……“刘叔摇头。

老王话锋一转,语气带着点”内部消息“的意味:”刘叔,不瞒您说,昨天我去幸福小区那边的好邻居超市送货,他们王老板胆子大,一下进了 20 台!

您猜怎么着?

才三天,就剩 5 台了!

王老板说,天天都有人去问,拦都拦不住!

“这话精准地戳中了刘叔的神经——连续两天有”顾客“打听,隔壁要是真卖火了,自己这老店的脸往哪搁?

顾客不就跑了吗?

老王趁热打铁,放低了姿态:”刘叔,这样,您也别有压力。

先进 10 台试试水!

放您店里显眼位置。

真要是……嗯,万一卖不动(他故意说得很轻松),没关系!

我负责给您调换成别的畅销货,绝对不压您一分钱资金!

“这”10 台“是他精心计算过的:数量不多不少,既能让货架看起来有规模,又不至于让刘叔觉得风险太大。

最后,他祭出”杀手锏“,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抽出两张彩印海报:”我再免费送您两张海报!

您看这设计,新品到货,全城热销!

贴门口玻璃上,保证吸引眼球!

“海报是他在街角打印店花 20 块钱连夜赶制的,但红底黄字,看着挺热闹。

刘叔摩挲着海报,又看看嗡嗡作响的样品机,再想想这两天来打听的人,沉默了足有五分钟。

最后,他像是下了决心,一拍柜台:”行!

小伙子,先来 10 台!

卖卖看!

“老王心里那块大石头”咚“地落了地,脸上堆满笑:”刘叔您放心!

保证好卖!

我这就给您搬进来!

“这 10 台,每台他赚 15 块差价,150 块稳稳到手,够加好几箱油了。

更重要的是,只要这 10 台”动“起来,哪怕卖得慢点,他就有理由说服刘叔进第二批,甚至第三批……这套”钓鱼“战术,是老王这几个月摸爬滚打琢磨出来的。

核心就是:让需求”自然“地出现在店主耳朵里。

找不同面孔、不同身份的人(街坊、大妈、年轻人)去”打听“,每次说的细节略有侧重(洗水果、洗肉、去农残),显得真实可信。

等店主心里长了草,开始主动询问时,他再”恰好“出现,提供解决方案。

他算过,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成功率比他单枪匹马硬推销,高了不止一倍。

因为这些守着”一亩三分地“的小店主们,最信的就是”街坊想要什么“,最怕的就是”别人家有,我家没有“。

傍晚,夕阳给”老刘便民超市“的玻璃门镀了层金边。

刘叔正小心翼翼地把那张”全城热销“的海报贴在显眼位置。

老王蹬着满载空箱的三轮车,吱呀吱呀地往家骑。

手机又震了,是表姐发来的:”刘叔刚打电话,说清洗机到了,让我有空去拿一台呢!

演得不错吧?

“老王咧嘴一笑,单手扶着车把回了个大拇指。

他摸出烟盒,弹出一根点上,眯着眼盘算:明天,下一个目标小区,该让谁去当那个”不经意“提起果蔬清洗机的”钩子“呢?

他心里明镜似的。

这跑街串巷的业务,赚的就是一份”信息差“——把厂家仓库里的”新玩意“,变成小店主眼里的”紧俏货“;赚的也是一场”心理博弈“——精准拿捏住店主们”怕错过“、”怕落后“的那点心思。

只要能让店主觉得”这东西真有人问“、”隔壁老王都卖了“,再加上点”风险可控“的承诺和”热销“的气氛烘托,这生意,多半就成了。

毕竟,对小超市老板来说,最扎心的不是进货多花了三块五块,而是眼睁睁看着熟客因为自己店里缺了样”别人都有“的东西,转身走进了隔壁的店门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