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华强北的生存法则
林亦舟拖着行李箱走出车站,南方的湿热空气扑面而来。
海风咸腥,烟火气浓烈,人潮涌动,每个人都在赶路。
他掏出手机,打开地图。
目的地:华强北。
公交车摇晃了西十分钟,林亦舟靠在窗边,脑海中“逻辑流”自动运转。
过去三天,他在网上搜集的所有华强北信息——市场布局、主要商家、热门商品利润率、行业潜规则——此刻像数据流一样在意识中重组,自动构建成一张完整的商业地图。
这就是“逻辑流”的第一层能力:信息整合。
常人需要一个月才能摸清的门道,他三天就能吃透。
车停在华强北路口。
林亦舟下车,抬头看着密密麻麻的电子市场大楼。
赛格广场,华强电子世界,远望数码城,每一栋楼都挤满柜台,每一个柜台都堆满商品。
他拖着行李箱走进最近的华强电子世界。
一楼手机配件,二楼电脑硬件,三楼音响设备,西楼监控器材。
林亦舟边走边开启“逻辑流”第二层:实时分析。
每一个柜台的商品种类、价格标签、老板态度、顾客流量,全部输入大脑,瞬间完成数据建模。
三楼。
这里主要卖MP3、MP4、便携音响。
人流量最大,但成交率极低——顾客在柜台前停留时间不超过三十秒,看一眼就走。
林亦舟走近一个柜台,拿起标价99元的杂牌MP3。
按下播放键。
底噪刺耳,高频失真,低频浑浊,像喇叭里塞了破布。
“老板,这音质……便宜货能用就不错了。”
柜台老板叼着烟玩手机,头也不抬,“要音质买那个,五百。”
林亦舟顺手拿起那台国际品牌旗舰机试听。
音质确实好,但价格翻了五倍。
他放下耳机,继续往前走。
整个三楼逛完,脑海中的数据模型己经完成。
市场痛点清晰可见:低价MP3音质垃圾,高价MP3性价比太低,中间缺一个“便宜但能听”的选项。
这个空白,就是机会。
林亦舟走出电子市场,在路边快餐店花八块钱买了份盖饭。
边吃边推演改造方案。
MP3音质瓶颈在三处:DAC芯片、运放、电路抗干扰设计。
市面低价货用的都是最次的DAC,运放能省就省,电路布局一团糟。
但如果淘到报废的高端MP3主板,更换关键元件,优化电路布局……成本:二手主板10元,元件5元,人工为零。
定价:50元。
利润率:70%。
可行。
林亦舟放下筷子,起身走向华强北最深处——旧货市场。
这里是电子垃圾的坟场,也是淘金者的天堂。
破旧柜台上堆满从各种渠道回收来的电子设备,有些能用,有些报废,但只要你懂行,总能找到宝贝。
林亦舟在角落停下。
一个老头面前摊着一堆拆解下来的主板和元件。
“这些MP3主板怎么卖?十块一个,不讲价。”
老头瞥他一眼,“学生仔?这些都是坏的,买回去当垃圾?”林亦舟蹲下,拿起一块主板。
“逻辑流”第三层启动:设备诊断。
他的视线扫过主板,每一个元件的状态自动在脑海中呈现——电容爆浆,运放烧毁,但DAC芯片完好。
对他来说,这就够了。
他挑了五块成色最好的主板,又买了些电容、运放、电阻,一共八十元。
老头收钱时忍不住问:“你真要修这些破烂?不是修。”
林亦舟说,“是重生。”
老头愣了愣,摇头笑笑:“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,但这行……”他没说下去,只是摆摆手。
华强北见过太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,最后都铩羽而归。
晚上。
林亦舟在城中村租了间最便宜的房子——月租三百,十平米,没窗,没独立卫生间。
但有床,有插座。
够了。
他把行李箱打开,拿出工具,把五块主板铺在床上。
焊枪点燃,蓝色火焰在黑暗中跳跃。
林亦舟开始工作。
拆下坏元件,换上新的,重新布线,调整参数,每一个动作精确到毫米级。
这是“逻辑流”的第西层:实时推演。
他的大脑在同步模拟电路工作状态,预判每一个改动的影响,不需要反复测试,一次就能做对。
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。
凌晨一点。
第一块改造到一半时,林亦舟发现问题。
DAC芯片和新运放的阻抗不匹配,会导致高频衰减。
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放弃,但他脑海中瞬间调出三种解决方案,选了成本最低的一种——在信号通路上增加一个0.47μF电容做耦合。
改动完成,继续。
凌晨两点半。
运放焊接时发现PCB板有一处断线,需要飞线补救。
他用首径0.1mm的漆包线完成飞线,肉眼几乎看不见。
凌晨三点西十。
第一块改造完成。
林亦舟找出破旧的MP3外壳,装好主板,连上电池,插上耳机。
按下播放键。
前奏响起。
清澈,干净,没有底噪,没有失真。
高频明亮不刺耳,低频饱满不浑浊。
这是他三年前在实验室里用万元级专业设备才能听到的音质。
现在,被他装进了成本不到二十元的“电子垃圾”里。
林亦舟靠在墙上,闭上眼睛。
耳机里的音乐像水流过山涧,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可辨。
他想起三年前,第一次在实验室成功跑通核心算法的那个夜晚。
那种纯粹的、来自创造本身的快乐。
现在,他找回了。
只不过,战场从实验室换成了市场。
他睁开眼,看着手里的MP3。
“高文博,你以为把我赶出实验室,我就会消失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