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张明心中想着派谁去完成火攻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在那风云变幻、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,赤壁之战的硝烟弥漫在长江之上,孙刘联军与曹操的百万雄师对峙,局势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,一触即发。

张明,这个意外穿越成为周瑜的现代人,此刻正站在东吴的营帐之中,眉头紧锁,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般,苦苦思索着一个关乎孙刘联军生死存亡、足以扭转乾坤的重大问题 —— 究竟该派谁去完成那惊心动魄且极具风险的火攻之计。

营帐内,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
昏黄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不定,映照着墙壁上悬挂的军事地图,图上那蜿蜒曲折的长江以及两岸密密麻麻标注的军队部署,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残酷与艰难。

张明背负着双手,在营帐中来回踱步,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,仿佛踏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,每一步都可能决定着无数人的命运和整个三国的走向。

张明深知,火攻此计虽妙,但若要成功实施,绝非易事。

执行者不仅需要有勇有谋,能够在敌军的重重包围和猛烈攻击下保持镇定,果断地执行任务;还需对长江的水情、风向、气候等自然条件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,因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疏忽,都可能导致整个计划功亏一篑,让孙刘联军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
而且,此人必须对东吴忠心耿耿,绝不能有二心,否则一旦在关键时刻临阵倒戈或者泄露机密,那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在张明的脑海中,首先浮现出的是老将黄盖的身影。

黄盖,字公覆,乃是东吴军中资历深厚的将领,他追随孙氏家族多年,历经无数次战斗,在东吴的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。

黄盖为人刚正不阿,性格坚毅,对东吴的忠诚犹如那巍峨的泰山,坚定不移,不可动摇。

他曾在江东地区平定叛乱、抵御外敌入侵等诸多战役中,立下赫赫战功,其英勇之名早己传遍东吴上下。

从军事才能方面来看,黄盖精通水战,他自幼在长江边长大,对长江的水流变化、风向规律以及各种水战战术都了如指掌。

他在指挥水军作战时,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,能够准确地把握战机,巧妙地利用长江的地理环境,使敌军陷入困境。

黄盖麾下的士兵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之士,他们对黄盖忠心耿耿,愿意追随他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。

若派黄盖前去执行火攻任务,他那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沉稳的性格无疑是成功的坚实保障。

他能够在面对曹操大军时,面不改色,冷静地指挥士兵们驾驶着火船冲向敌阵。

他深知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江面上保持船队的队形,如何利用风向和水流的助力,让火船以最快的速度、最精准的角度冲向曹军的战船。

而且,黄盖在东吴军中德高望重,他的出战能够极大地鼓舞联军的士气,让士兵们看到胜利的希望,从而更加奋勇杀敌。

然而,张明也清楚地意识到,此去执行火攻任务,无异于羊入虎口,九死一生。

黄盖虽然有必死的决心,但战争的局势变幻莫测,曹操亦是一代枭雄,其麾下谋士众多,难保不会识破此计,提前做好防备。

万一黄盖在途中遭遇敌军的埋伏,或者曹操事先有所察觉,加强了对江面的巡逻和防御,那么黄盖不仅难以完成任务,还可能会陷入绝境,有去无回。

而且,东吴的水军力量本就有限,若失去黄盖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,对于后续的战斗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。

除了黄盖,东吴年轻将领凌统也进入了张明的考虑范围。

凌统,字公绩,他自幼习武,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艺,在东吴年轻一代将领中脱颖而出。

凌统作战勇猛,在战场上总是冲锋在前,毫不畏惧敌人的强大。

他对东吴充满了热爱与忠诚,一心想要为东吴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凌统所率领的部队以精锐的轻骑兵和水军陆战队为主,这些士兵训练有素,机动性强,战斗力颇高。

在之前的一些战斗中,凌统曾多次率领他的部队奇袭敌军,取得了不错的战果。

他的作战风格灵活多变,善于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战术,这一点在火攻任务中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。

若派凌统前去,他的勇猛和果敢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。

他可以率领他的轻骑兵在江边进行佯攻,吸引曹操的注意力,为火船的出发创造有利条件。

然后,他再带领水军陆战队驾驶火船冲向曹军舰队,在接近敌船时,利用他们擅长近战的优势,迅速登上敌船,扩大火势,确保火攻的效果。

而且,凌统年轻气盛,充满了斗志和创新精神,也许他能够想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战术,增加火攻成功的几率。

但是,凌统毕竟年轻,在作战经验方面相对欠缺,尤其是在如此大规模的水战和如此关键的火攻任务中,他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失误。

火攻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周密的部署,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。

而且,凌统在军中的威望虽然较高,但与黄盖相比,还略显不足,他是否能够有效地指挥其他部队协同作战,也是一个未知数。

东吴的另一位将领韩当,同样在张明的思考之中。

韩当,字义公,他是东吴的老将之一,与黄盖一样,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对东吴的深厚忠诚。

韩当擅长使用各种兵器,无论是长枪、大刀还是弓箭,他都能运用自如。

他在水战和陆战中都表现出色,是一位全能型的将领。

韩当所率领的部队装备精良,士兵们纪律严明。

他在指挥作战时,注重战术的配合和团队的协作,能够充分发挥出部队的整体战斗力。

在以往的战斗中,韩当多次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,带领部队扭转战局。

若由韩当执行火攻任务,他的经验和稳重能够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。

他可以仔细地安排火船的装载和编队,合理地调配士兵的任务,使整个火攻行动有条不紊。

他对各种兵器的精通也可以在火攻过程中发挥作用,例如,他可以组织弓箭手在火船出发前对曹军进行一轮箭雨攻击,压制敌军的火力,为火船的靠近创造更好的条件。

而且,韩当与黄盖等老将关系密切,他们之间能够更好地配合,协同作战。

然而,韩当的年龄较大,体力和精力可能不如年轻将领。

火攻任务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高强度的执行,韩当是否能够承受住这样的压力,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。

而且,由于他的作战风格较为稳健,可能在面对一些突***况时,反应速度会相对较慢,这也可能会影响火攻的效果。

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,张明的思绪又回到了黄盖身上。

黄盖的综合实力、丰富经验以及对东吴的绝对忠诚,使他在众多人选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

虽然风险巨大,但只要精心策划,做好充分的准备,黄盖成功的可能性仍然是最大的。

张明决定,派黄盖前去执行火攻任务。

他立刻召集众将,在营帐中详细地部署火攻计划。

黄盖站在众将之中,身姿挺拔,眼神坚定,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,给人一种无比可靠的感觉。

张明看着黄盖,心中既充满了对这位老将的敬重与信任,也有对即将到来的危险的担忧。

张明深吸一口气,缓缓开口道:“公覆将军,此次火攻任务关系到我孙刘联军的生死存亡,关乎天下大势之走向。

唯有将军之勇、之谋、之忠,方可担此重任。

我等己算定今夜东南风将起,此乃天赐良机。

将军可率装满易燃物之战船二十艘,佯装投降曹军,待靠近曹军舰队时,即刻点火,冲向敌阵。

此去必定危险重重,但我相信将军定能不辱使命,为东吴、为天下苍生立下不世之功。”

黄盖抱拳行礼,声音洪亮而坚定:“大都督放心,末将受孙氏厚恩,虽肝脑涂地亦无怨悔。

今日便是末将报效东吴之时,定当全力以赴,让曹操老贼尝尝我东吴的厉害!”

众将听闻,皆面露凝重之色,但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希望与决心。

他们深知,此计若成,赤壁之战的胜利便近在咫尺;若败,江东之地将陷入曹操的铁蹄之下,百姓将生灵涂炭。

随着夜幕的降临,长江之上雾气弥漫,江风呼啸。

黄盖率领着二十艘装满干草、鱼油、硫磺等易燃物的战船,船帆高挂,缓缓驶向曹军舰队。

每艘战船上的士兵都神情严肃,他们知道,此去便是生死之战。

黄盖站在船头,身披战甲,手持利刃,目光如炬地望着前方曹军的灯火。

与此同时,张明在江边亲自指挥着东吴的主力部队,严阵以待。

他心中默默祈祷着一切顺利,眼睛紧紧盯着黄盖的船队。

甘宁、太史慈等将领则率领各自的部队,埋伏在江边的各个角落,准备在火攻成功后,对曹军进行全面的攻击。

当黄盖的船队接近曹军舰队时,曹操的士兵们纷纷出营观望。

黄盖按照计划,命士兵们竖起白旗,示意投降。

曹军将士们见此情景,心中虽有疑虑,但看到黄盖的船只并无异样,且黄盖在东吴军中威望颇高,便渐渐放松了警惕。

就在这时,东南风突然大作,吹得船帆呼呼作响。

黄盖见时机己到,大喝一声:“点火!”

士兵们迅速将船上的易燃物点燃,一时间,二十艘战船如二十条火龙,借着风势,首扑曹军舰队。

曹军将士们大惊失色,慌乱之中,试图解开连接战船的铁链,但为时己晚。

火势迅速蔓延,曹军的战船一艘接一艘地被点燃,江面上火光冲天,喊杀声震耳欲聋。

张明见火攻成功,立刻挥动令旗,甘宁、太史慈等将领率领部队如潮水般冲向曹军。

孙刘联军士气大振,个个奋勇杀敌。

曹操在慌乱中组织军队进行抵抗,但在大火和联军的双重夹击下,曹军阵脚大乱,纷纷溃败。

赤壁之战,以孙刘联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。

张明望着战场上的硝烟弥漫,心中感慨万千。

他深知,这场胜利是众多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,而黄盖的英勇无畏,更是为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在这历史的长河中,他有幸成为这一伟大战役的参与者和推动者,改写了历史的进程,也让自己的名字永远铭刻在这赤壁的烽火之中。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