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他心心念念着要举办一场特别的摄影展,主题就定为 “城市的温度”。
为了找到那些能触动人心的画面和故事,他整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西处寻觅着独特的素材和灵感。
站在城市的中心广场上,李明胸前挂着那台陪伴他多年的相机,眼睛紧紧地贴在取景器上,仔细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。
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他成长的足迹,每一条街道、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他数不清的回忆。
儿时和小伙伴们在街边嬉戏打闹,放学后馋嘴地跑去小吃摊买零食,那些画面仿佛还近在眼前。
然而,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,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曾经熟悉的景象正一点点地消失。
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小店,那些亲切和蔼的面孔,都越来越难寻踪迹。
李明的心里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紧迫感,他深知,如果现在不把这些即将消逝的珍贵画面记录下来,以后就只能在回忆中去追寻了。
于是,带着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,李明踏上了这场充满意义的拍摄之旅。
他渴望用自己的镜头,去定格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,去讲述那些平凡人背后不平凡的故事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温度与情感,而他与张奶奶的故事,也在这不经意间缓缓拉开了帷幕。
在一个阳光特别好的下午,李明来到了市中心的一条小巷子里。
这里的氛围和繁华的商业区可太不一样了,特别宁静,又透着一股质朴的感觉。
路边有一家传统的糕点店,店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张奶奶。
店门口摆着几盆绿植,旁边挂着块写着 “传统小吃” 的木牌,散发出一种怀旧的味道。
李明忍不住停下了脚步,好奇地走进了店里。
店面不大,不过布置得特别温馨。
墙上贴满了老照片,展示着这家店这么多年的变化。
柜台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吃,那香味首往人鼻子里钻。
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奶奶正在熟练又快速地准备食材呢,她就是张奶奶。
“您好呀,我能不能拍几张照片呀?”
李明很有礼貌地问道。
张奶奶抬起头,笑着回答说:“当然可以呀,年轻人。
我这小摊子也没啥特别的,你要是感兴趣,就随便拍吧。”
李明一边应着,一边往店里走,就见张奶奶擀面皮擀得那叫一个顺溜,还能抽空跟顾客唠嗑,脸上的笑就没断过。
不管顾客问啥,她都耐着性子答,还能根据顾客的口味把配料调得妥妥当当。
“奶奶,您做了多少年生意啦?”
李明像个好奇宝宝似的问。
“快二十年咯。
以前这儿可热闹了,现在年轻人都搬走了,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家伙还守着咯。”
张奶奶一边说,一边手上的活儿也没停。
“那您咋不跟着孩子去享享清福,还在这儿辛苦呢?”
李明接着问。
“这店是我爸留下来的,他一辈子就钻研这小吃,传到我这儿,不能断了根儿啊。
虽说现在生意不如以前,可我舍不得。”
张奶奶指了指墙上的老照片,眼神里透着股子坚持。
李明听了,心里头怪不是滋味儿,拿起相机就开始拍。
张奶奶干活儿的专注样儿、那熟得不能再熟的手法,还有顾客吃得满足的表情,以及店里暖烘烘的角角落落,都被他收进了镜头里。
几天后,李明又想来张奶奶这儿解解馋。
到了地方,就瞅见张奶奶皱着眉头拿着张纸瞧。
走近一看,是政府发的搬迁通知,说是为了城市建设,让沿街店铺一个月内都搬到指定的地儿去,可这新地儿在哪,通知上没写明白。
“奶奶,这咋回事啊?”
李明心里一紧,赶忙问道。
“唉,这城市要变样,我这小店也得挪窝咯。
可这新地方没个准信儿,我这心里没底啊。”
张奶奶无奈地叹了口气。
李明眼珠子一转,拍拍胸脯说:“奶奶,您别着急,我帮您打听打听。
我在这社区认识不少人,说不定能找到合适的地儿。”
说完,李明就掏出手机,开始给朋友们打电话。
有个朋友还打趣他:“你个拍照的,咋管起小吃摊的事儿了?”
李明一本正经地说:“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吃摊,这是咱老街坊的念想,我不能看着它没地儿去。”
还真别说,李明这一通电话没白打,连着跑了几天,找了好几个地儿。
他带着张奶奶一个一个去看,最后在一个交通方便、房租也还合适的地儿定了下来。
这地儿离原来的摊不远,周围住的人也不少,做买卖挺合适。
“奶奶,您看这儿咋样?”
李明满脸期待地问。
张奶奶左看看右瞅瞅,脸上露出了笑:“行啊,比原来那地儿敞亮,不错不错。”
“那就这儿了!
奶奶,您就放心吧,剩下的手续啥的我来跑,保准顺顺利利的。”
李明高兴地说。
打那以后,李明就跟个陀螺似的,忙得团团转。
跑材料店、找装修队、挑新设备,都是他一个人操持。
还在手机上发帖子、拉群,把新摊位的消息到处传,就盼着开张那天能热热闹闹的。
这日子过得飞快,转眼就到了搬迁那天。
嘿,社区的老街坊们都挺热心肠,这个帮着抬桌子,那个帮着挂招牌,还有人送了鲜花来贺喜。
张奶奶站在一旁,眼泪在眼眶里首打转,拉着大家的手一个劲儿地道谢。
“好孩子,多亏了你啊。
要是没有你,我这老太婆真不知道咋办咯。”
张奶奶紧紧握着李明的手说。
“奶奶,这都是我应该做的。
咱这老街坊,就得互相照应着。
您这手艺,不能没地儿施展。”
李明笑着说。
新摊位开业那天,跟过年似的热闹。
社区的大爷大妈、小伙姑娘们都来了,还有不少年轻人专门跑来尝尝这老味道。
张奶奶穿着干干净净的围裙,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儿,迎接着每一个客人。
刚出锅的小笼包、煎饼果子,热气腾腾,香味飘得老远,把大家的馋虫都勾出来了。
“奶奶,您这手艺真是绝了!
味道还是那么地道!”
一个老街坊吃了一口小笼包,竖起大拇指赞道。
“就是就是,换了地儿,味道一点没差!”
旁边的人也跟着附和。
李明站在一旁,看着这热热闹闹的场面,心里像吃了蜜似的甜。
他知道,自己这一通忙活没白费,不光给张奶奶找了个新窝,还把这老街坊的情分、这城市的老味道留住了。
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,张奶奶的新摊位也慢慢走上正轨,生意一天比一天好。
李明时不时就来看看,每次来,张奶奶都像见着亲孙子似的,拉着他唠家常,还非得塞给他些自己做的小吃。
有一回,李明来的时候,正赶上张奶奶教一个年轻姑娘做小笼包。
这姑娘叫小芳,是附近大学的学生,对做吃的感兴趣得很,没事就来跟张奶奶学两手。
“奶奶,今天教我啥呀?”
小芳眼睛亮晶晶地问。
“今天教你包小笼包,这可是奶奶的拿手好戏,当年我爸就是这么教我的。”
张奶奶笑着说。
两个人一边说一边干,从揉面到包馅,一步一步教得仔细,学得认真。
李明也没闲着,拿着相机把这温馨的画面拍了下来。
“奶奶,您这手艺太棒了!
我以后要是能有您一半厉害就好了。”
小芳看着包好的小笼包,开心地说。
“丫头,别怕麻烦,用心做,肯定能行。
这老手艺不能丢,以后你学会了,也能做给家里人吃。”
张奶奶鼓励她说。
除了教做菜,张奶奶还爱给这些年轻人讲过去的事儿。
啥时候闹过饥荒、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,还有那些年的稀罕事儿,听得孩子们一愣一愣的,对这老街、老店、老人的故事也更感兴趣了。
“奶奶,您讲的这些故事太有意思了!
感觉以前的日子虽然苦,但是也挺有滋味儿的。”
一个小伙子听了故事说。
“孩子,日子都是这么过来的。
咱不能忘了以前的苦,才知道现在的甜有多珍贵。”
张奶奶语重心长地说。
李明这人脑子活泛,教张奶奶要多跟社区的人走动走动,搞些活动,让新摊位和社区更亲近些。
比如说,办个小吃试吃会,把邻居们都请来尝尝;或者来一场文化交流会,把这传统美食的门道说一说、演一演。
“这主意好啊!”
张奶奶一听就乐了,“咱这手艺,就得让大伙都知道,也能跟大伙热闹热闹。”
说干就干,试吃会那天,社区里跟过节似的。
张奶奶准备了一桌子好吃的,什么豆沙包、糖油粑粑,还有清凉解暑的绿豆汤、酸梅汁。
大家一边吃一边赞,都说好久没吃到这么地道的味儿了。
“张奶奶,您这手艺真是没得说!
这味道,跟我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!”
一位老街坊吃得满脸幸福。
“就是,现在外面那些吃的,都没您这实在、没您这好吃。”
旁边的人也跟着点头。
不光有吃的,张奶奶还把家里压箱底的宝贝拿出来了。
那些旧茶壶、老剪纸,每一样都有个小故事。
张奶奶拿着这些宝贝,跟大伙讲过去的日子,讲这些老物件的来历,听得大家津津有味。
文化交流会上,张奶奶请了几个会唱小曲儿、会做手工的老街坊来表演。
这小曲儿一唱,手工活儿一亮,大伙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,掌声、笑声不断。
“这活动真不错!
让孩子们也看看咱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。”
一位家长笑着说。
“就是,以后得多搞搞,这才是咱社区的文化!”
其他人也纷纷响应。
打这以后,张奶奶的新摊位就像一颗钉子,稳稳地扎在了社区里。
大伙都爱来这儿坐坐,吃点小吃,听听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