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悬壶济世,声动四方
他看着村里依旧随意倾倒的污水、露天的粪坑,以及夏日里西处飞舞的蚊蝇,决心从根源上斩断传染病的链条。
在里正的支持下,他在村口的晒谷场召集了全村人,高声提出 “喝开水、修厕所、灭蚊蝇” 三大倡议。
“大伙想想,之前的霍乱为啥闹得凶?
就是因为喝了脏水、沾了脏东西!”
王臻举起手中的陶碗,碗里盛着煮沸后冷却的清水,“从今天起,家家户户必须喝开水,我会教大家用陶罐烧水,既杀菌又安全。”
随后,他又指着村边乱挖的土坑,“这些露天粪坑藏着病菌,得统一规划修在村外,用泥土掩埋,防止蚊蝇滋生。”
最后,他拿出晒干的艾草和薄荷,“每到傍晚,把这些草药点燃熏屋,能赶走蚊蝇,减少叮咬传播的病痛。”
起初,有村民觉得麻烦,抱怨 “祖祖辈辈都这么过,哪来这么多讲究”。
王臻不恼,带着朱晓妹挨家挨户示范:帮老人烧第一壶开水,手把手教村民搭建简易厕所,亲自在村里点燃草药熏杀蚊蝇。
渐渐地,村民们发现,喝开水后肚子不疼了,厕所修起来后村里的异味少了,蚊蝇少了,孩子也少了发烧咳嗽的毛病。
大家彻底信服,三大运动在村里落地生根,成为人人遵守的规矩。
(二)农业革新:堆肥增产解***解决了健康问题,另一个难题又摆在眼前 —— 村里土地贫瘠,收成微薄,一到荒年就有人饿肚子。
王臻想起现代的堆肥技术,既能处理生活垃圾,又能改良土壤。
他再次召集村民,带着大家在村后开辟出一块空地,教大家将枯枝败叶、家畜粪便、杂草等收集起来,分层堆积,盖上泥土,等待发酵腐熟。
“这些看着没用的垃圾,腐熟后就是最好的肥料,撒到地里能让庄稼长得更壮,收成翻番!”
王臻一边演示,一边解释。
为了让村民们更首观地看到效果,他还专门划出一小块试验田,一半用堆肥,一半不用。
等到秋收时,试验田里用了堆肥的庄稼穗大粒满,产量比普通田地高出近三成。
村民们惊叹不己,纷纷效仿,堆肥法在村里迅速推广开来。
除此之外,王臻还在一次进山采药时,意外发现了野生的土豆和红薯。
他认出这两种作物耐旱、高产,适应性强,非常适合在村里种植。
他小心翼翼地挖回块茎,教村民们切块、育苗、栽种,还详细讲解田间管理的技巧。
次年,土豆和红薯丰收,产量远超传统的谷子和麦子,彻底缓解了村里的***,村民们再也不用为饿肚子发愁。
(三)组织建设:民兵医护队保平安随着村子日益兴旺,周边的土匪开始觊觎。
有一次,一群土匪趁夜偷袭,抢走了村民的粮食和财物,还打伤了几个人。
王臻看着受伤的村民,心中既愤怒又焦急。
他意识到,只有保护好家园,才能安心搞生产、治病痛。
于是,他向里正提议,组建一支 “民兵医护队”。
“年轻力壮的汉子加入民兵,农闲时操练武艺,负责巡逻护村;同时,我会教大家基础的急救知识,比如止血、包扎、骨折固定,万一遇到土匪或者有人受伤,能第一时间救治。”
王臻的提议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,很快就有三十多个年轻汉子报名加入。
王臻亲自制定操练计划,教大家制作简易的武器 —— 削尖的木棍、加固的盾牌,还借鉴现代的队列和战术,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同时,他手把手地教队员们急救技能:用干净的布条止血,用树枝做夹板固定骨折的肢体,用煮沸的草药水清洗伤口。
朱晓妹也主动加入,帮忙准备草药、整理急救用品。
不久后,土匪再次来袭。
这次,民兵医护队早己做好准备,凭借默契的配合和熟练的战术,成功击退了土匪。
战斗中,有队员受伤,队友们立刻上前,熟练地进行急救处理,将伤亡降到了最低。
经此一役,民兵医护队声名远扬,不仅守护了村子的平安,也成为了王臻最可靠的班底。
二、人心收服:以诚相待,情根深种(一)朱晓妹:从怜悯到相守,革命爱情伴征途朱晓妹对王臻的感情,从一碗野菜粥开始,经历了多次转变。
最初,她只是可怜这个饿晕在破屋的少年,出于善良伸出援手;后来,王臻提出野薄荷煮水治霍乱,虽遭质疑,她却默默相信,偷偷帮他采摘野薄荷;当王臻用海盐糖水救活里正之子,她眼中满是惊讶,开始敬佩这个看似瘦弱却有大本事的少年。
随着相处日久,朱晓妹见证了王臻推动公共卫生、革新农业、组建民兵医护队的每一个过程。
她看到他为了村民的健康,顶着烈日教大家烧开水;为了改良土壤,满身泥泞地搭建堆肥堆;为了守护村子,熬夜制定操练计划。
她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工作:帮王臻整理草药,记录村民的健康状况,协助培训民兵医护队的急救技能。
在这个过程中,她对王臻的感情逐渐从兄妹之情升华为爱慕。
她欣赏他的智慧与担当,敬佩他的仁心与勇气。
而王臻也早己将这个善良、坚韧、始终支持自己的少女放在心中。
一次,在共同救治一位感染风寒的老人后,两人在昏暗的油灯下相视一笑,无需多言,彼此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。
从此,朱晓妹不仅是王臻最得力的助手,更是他在这个异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亲密的爱人,两人携手并肩,共同为改善村民的生活而努力。
(二)里正:从怀疑到托付,放权信任助发展里正对王臻的态度,经历了从怀疑到信服,再到彻底托付的转变。
最初,王臻提出野薄荷煮水治霍乱,里正认为这个外来的少年异想天开,对他充满怀疑;当王臻救活自己的儿子,里正心中的怀疑开始动摇,对他多了几分信任,同意他在村里推广卫生知识。
随着王臻推动三大运动、革新农业、组建民兵医护队,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村民们身体健康了,粮食丰收了,家园安全了。
里正看在眼里,心中对王臻的敬佩愈发深厚。
他深知,王臻有大才,比自己更能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。
于是,他主动找王臻谈话,提出将村里的部分管理权移交给他。
“重八啊,你有知识、有本事,又真心为村民着想,村里的事交给你,我放心。”
里正拍着王臻的肩膀,语气诚恳。
王臻起初推辞,认为里正经验丰富,更适合主持大局。
但里正坚持,还主动协助他处理村里的事务,帮他协调村民之间的矛盾。
在里正的支持下,王臻的各项举措推行得更加顺利,村子也发展得越来越好。
最终,里正彻底将村里的管理权交给了王臻,自己则退居幕后,成为了王臻的 “智囊”,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。
三、名声外传:瘟疫破局,声动京城就在王臻带领村子走向繁荣之际,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周边数个州县。
起初,只是少数人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呕吐的症状,没过多久,患病的人越来越多,许多村庄十室九空,连一些县城的医馆都束手无策,疫情迅速蔓延,人心惶惶。
消息传到王臻所在的村子,村民们都十分恐慌,担心瘟疫传到村里。
王臻临危不乱,立刻召集民兵医护队,制定了严格的防疫措施:在村口设置关卡,禁止外来人员进入,对进村的物资进行严格消毒;要求村民们勤洗手、喝开水、戴简易的布口罩(用棉布缝制,能过滤部分飞沫);一旦发现有发热、咳嗽的村民,立即隔离,并进行诊治。
同时,王臻通过脑海中的医学图书馆,查阅关于瘟疫的资料。
他发现,这次的瘟疫症状与现代的 “流感” 相似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,但只要做好隔离和对症治疗,就能有效控制。
他带领朱晓妹和民兵医护队,采摘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,如金银花、连翘、板蓝根等,熬制成汤药,让村民们每日服用,增强抵抗力。
不久后,邻村有几位村民感染了瘟疫,逃到了王臻所在的村子。
王臻没有将他们赶走,而是将他们安置在村外的隔离棚里,亲自为他们诊治。
他根据患者的症状,调整汤药配方,还教他们用盐水漱口、擦拭身体降温。
在他的精心治疗下,几位患者逐渐康复。
这件事很快传开,周边州县的百姓都知道,有一个叫王臻的 “小神医” 能治瘟疫。
许多患病的百姓纷纷慕名而来,王臻和他的民兵医护队日夜不停地诊治患者,还将防疫知识和治疗方法传授给其他州县的医者。
在他的努力下,这场波及数个州县的大型瘟疫终于被遏制住,无数百姓得以存活。
百姓们感激涕零,都称王臻为 “活神仙”,还自发地为他立碑,歌颂他的功绩。
王臻的名声不仅传遍了各个州县,还通过往来的商人传到了府城,甚至传入了京城。
京城的官员听说后,也对这个民间神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派人前来调查了解。
王臻知道,自己的济世之路,即将从这个小小的村庄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